文章

顯示從 12月, 2024 起發佈的文章

《你可以改變別人 》讀書心得 - 用改變三元素改變每個人

圖片
  改變不容易我們都被習慣牽著走,如不想工作時滑手機紓解壓力,讓使人愉快的短影音呈現在眼前,每一個短影音帶來短暫的快樂卻對長期計畫沒有什麼幫助,因大腦喜歡走捷徑,對於紓解壓力滑手機這條捷徑最短,當我們每次都走這條捷徑它變成一個反射動作,我們連想都不用想,要如何改變這條捷徑使它變成對我們長期計畫有益的呢?奇普‧希思與丹‧希思合著的 《你可以改變別人:《華爾街日報》《紐約時報》長銷百萬作家,讓每個人不知不覺照你的心意做 》 也許能提供我們一點線索,人有理智與情感,理智像個騎象人為我們指引方向,偏好長期回報,情感像大象提供我們動力使我們能前往任何想去的地方,偏好短期利益,而騎象人若沒有明確地計畫與大象的動能,會總是在原地踏步,大象的動能需騎象人完善的改變計畫,才能實現徹底的改變。 改變三元素 改變需要三個元素,一、指揮騎象人,二、激勵大象,三、形塑路徑。要人有所改變需提出明確的計畫,如要人維持健康,提出改變飲食建議,卻沒說什麼飲食。要人改喝低脂牛奶,彷彿是讓它出現在冰箱,因人會喝出現在冰箱的所有飲料,接著說明喝全脂牛奶的不好,以好惡改變人們的購買行為。要人吃得少,卻準備一個大碗,裡面卻放了滿滿棉花糖,是在考驗大象的自制力?要吃得少就用小碗裝,因為量少為維持持續吃東西的愉悅感,會慢點吃或隔一段時間再吃,副作用是人會變瘦。用改變三元素可以推理出如何不在空閒滑手機,給騎象人一個明確目標,不滑手機的替代活動,如運動、讀書等,接著訴諸情感,想像運動有多快樂,最後將手機桌面設為只有一個運動app 。 應用 在 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提升生活品質 這篇文章中提到,每晚回顧當天活動,依照興奮程度給活動評分,下次增加高分活動,也可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物鐘。對於活動的設計,我們可以參考改變三個元素,將優質活動變成一種習慣。下面整理行動準則: 1. 指揮騎象人,明確的計畫是什麼? 2. 激勵大象,好惡? 3. 形塑路徑,最短的捷徑是什麼? 相關書籍 《你可以改變別人:《華爾街日報》《紐約時報》長銷百萬作家,讓每個人不知不覺照你的心意做 》

語言學習書單推薦

 《 大家的日本語  》( 心得 )

日語的聽寫學習

圖片
 單字聽寫 背單字與語法,目標聽明白 聽看單字與解釋 聽寫單字,標出不會的,大聲讀 對照,不會的要做列表,重複聽到明白為止 最後為了效率可以不寫,每週複習照步驟2,複習不會寫入忘記列表再複習 課文聽寫 聽一句 如大致聽懂,重新造句,重聽確認,如不對重複第2步直到改對 如中間部分聽不清,寫假名 對照找出是單字或語法不熟在複習(需是確切原因不然無從改起) 聽寫材料 《 大家的日本語 》 NHK NEWS WEB EASY 進階 動畫或日劇 如何不遺忘 把錄音當背景音樂放

《Rewire-神經可塑性 》讀書心得 - 萬事皆可塑造

圖片
  今天繼續甩培根上冰淇淋,在就差一點的時候培根滑下去了,我不禁對培根說:「培根,再堅持一下,等拍照完在滑下去。」,再不斷用培根拍打冰淇淋下,培根冰淇淋已經成為我每日的早餐,心裡萌生一個念頭,是「我在玩培根,還是培根在玩我?」。記得在妮可.維諾拉寫的《 Rewire-神經可塑性: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,終結焦慮、恐慌和憂鬱,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》中提到,行為的塑造是由,周圍環境影響,或者由自己重複輸入負面的思考。因此我推理出是培根影響我,它的焦香滑順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甩,甩破天際甩出宇宙,培根在我腦中植入「培根甩」的程式,只要一被打開培根遊戲APP,我的手腳就被控制,為了甩出宇宙貢獻自己的努力。 神經可塑性 在神經科學領域中,人的行為是可能改變的,因為神經可塑性,兩神經元在傳遞訊息,當傳遞次數越多時,路徑越強,突觸被強化,最後變成自動反應。人腦要運作良好需軟體與硬體的配合,軟體是個性、心理健康,能改變軟體藉由對自己說自我故事(如何看待自己),以驅動自動反應(automatic reaction),並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。硬體是大腦,要有充足的睡眠與運動,大腦才有足夠的電力應付日常需求。 人格發展關鍵期 每個關鍵期都有其發展的能力,而大腦大部分能力可塑,不受關鍵期限制。兒童有發展可塑期,大腦與環境交互自我塑造,不做評斷的吸收周圍的觀察性知識為兒童獨具,如學語言很容易。而成人可塑性,需要很大努力,對於學語言要記單字及發音。 心理捷思法(mental heuristics) 大腦愛走捷徑,成人學東西要確認什麼重要,要改變或學什麼,定期注意舊習慣並重複新習慣,經過66天形成自動行為。 應用 關於習慣的改變,下列整理出行動步驟: 寫下自己的壞習慣。 從中挑選能最大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習慣。 寫下要取代之的新習慣。 每日做習慣紀錄,思考哪裡需要改進的,持續新習慣66天。 相關書籍 《 Rewire-神經可塑性: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,終結焦慮、恐慌和憂鬱,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》

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提升生活品質

圖片
 習慣了一成不變的生活,立志成為甩培根大師,天天甩培根( 培根遊戲 ),總甩不到正確的位置很挫折,終於甩到顯微鏡下,發一個截圖分享讓大家知道我很厲害,能把培根甩到顯微鏡下面,覺得無聊尋找新刺激,滑Instagram 看 izakayayaduki  發什麼新片,每天做這些同樣的事是我的生活品質,就像在設計自己的人生遊戲一樣,為什麼要設計得那麼無聊?怎樣設計的有聊呢,米哈里‧契克森米哈賴的《   專注的快樂 》第二章「不同的活動,相異的感受」給了我們提示。 改變生活品質是注意每天做的事,體驗不同活動之感受。所有活動都具正反兩面,少量即能改善生活品質如飲食,數量越多報酬越低,如飲食多餐感覺沒那麼新鮮了。 規劃生活,獲最佳體驗 改善生活品質方法,規劃日常活動從中獲得有助益的體驗。不明自己喜歡生活哪部分,可每晚回顧當天活動,或藉日記清查,並增加高分活動減少低分。日常律動有時孤獨有時群聚,獨處時多數人不快樂。 重視人際互動 貧窮等資源少的人,孤獨時易生沮喪念頭,有人相伴或全心投入一件事才會變得健康。身旁有人聽訴苦,給情感支持,能提高生活品質,有五位朋友快樂比例高,快樂體驗的程度為朋友>家人>獨處。不同場合也會影響快樂程度,如成人工作專一,在家較快樂。家人間互動體驗因對象而異,如父親有正面情緒在於子女相處時。在人際關系花精力有效改善生活品質,要想成長找能提供意見、有智慧的人,忍受孤獨長遠看是個有用的技巧。 環境影響情緒 場地能影響一個人的感受,如開車需全神貫注也是聚會場所,在家家人各有房間,外出才會一起聊天。房間依照活動目的有不同清晰特色,如男性在地下室做點事或休息心情好,女性在浴室及廚房能遠離家人召喚,男人樂於烹煮因隨興所至。合宜的環境能帶來靈感,提升體驗品質要素,活動類別、友伴、環境。 了解自己的生物周期 人的感受早晚變化大,情緒低點在早餐與深夜,情緒高點在進餐時與下午。變化最大在放學或下班。感受跟個人計畫有關,如週日排活動可能是一週興奮時刻。獨自一人可能有生理痛,要投入其他事物以轉移不適。藉由自我檢討或試驗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物鐘,如提早起床等,找最佳組合。 注意做事的方法 生活品質取決於做事的方法,注意每天所作之事,體驗不同活動、場合、時段及同伴情況下的感受,試驗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。 應用 本章行動要點 每晚回顧...

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

圖片
  在街上看到一群女孩歡笑的練舞,對於她們為何能那麼快樂感到興趣,是什麼讓她們那麼快樂的呢?在米哈里‧契克森米哈賴著的《  專注的快樂 》,其中第七章自得其樂的性格,描寫這個問題的答案。 自得其樂 自得其樂的活動,即活動本身即目的,畫畫為樂趣是內在目標,為得名次是外在目標。自得其樂性格的人,獨立自主,自動自發,覺得做的事都十分重要是種回饋,不太需要外在報酬。其特點是時間運用在動腦、用心工作、主動式娛樂從中體驗心流。 為何不能更快樂 自得其樂的人不見得更快樂,人還要能從事發揮潛能的工作來感到快樂,另外自得其樂性格的青少年因有家的庇護,始能安然試驗無須擔心輸贏。青少年有足夠的依賴期,培養安全感以敢做很多事,才能在未來立足於成人世界。 專注的力量 「神經心理學家伯納德‧米爾納提及自己的工作態度時,說: 我並不偏重偉大或重大的事物,因為每一個微小的新發現,即使再渺小,在發現的那一刻,仍然十分振奮人心 。發明家弗蘭克·奧夫納: 解決問題實在是很好玩的事,不是嗎?這不就是生活中的趣事嗎? 」,重要的是興趣需不為個人私利。 學會管理時間 如何發展好奇心與興趣,一、無論做甚麼都全神貫注,二、將精力移至自己厭惡的事、未做過的事、覺得麻煩的事。「 世上值得看、值得做、值得學習的趣事何止千萬,但我們若不肯花費心思,便無法嚐到真正的趣味。」 ,管理好時間以追求未來財富,及享受此刻人生。 掌控注意力 發展好奇心與興趣之要件,一、擁有時間,二、掌控精力,學會靠意志力集中精神,能力與興趣互為因果,有興趣後用心,用心後生興趣。壓力與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關,如金錢損失取決於人在意的程度,越在意越痛苦,好的方法是承認其存在,投入其他事忙碌就無暇去在意它了。我們的經驗都循著既定的腳本(社會規範、基因、幼年習慣)演出,唯一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,將精力投入自己想做的事。 應用 自得其樂的行動要點: 為發展好奇心與興趣,無論做甚麼事都全神貫注,找不到事做時,將精力移至自己厭惡的事、未做過的事、覺得麻煩的事。 沒興趣的事,用心生興趣。 有焦慮時,投入其他事忙碌就無暇去在意它。 相關書籍 《  專注的快樂 》

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空閒時感受心流

圖片
  我們常花大量時間在玩手機上的 老虎機 ,一拉拉霸滿滿的感興趣影片充滿整個螢幕,每個影片都想收藏,像隻貪吃的松鼠把好幾顆核桃塞進自己的嘴巴裡永遠不嫌多,收藏的滿足感讓我們忘記時間的流逝,直到一天結束才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做。我不禁想我這樣利用休閒時間對嗎?是否要從事創造性休閒,如園藝、畫畫、做詩才能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感,在書架上搜尋答案,米哈里‧契克森米哈賴寫的《  專注的快樂 》,這本書的第四章提到休閒的利弊。 有效利用空閒時間才能提高生活品質。閒暇時沒目標追尋,會產生意識混亂,用掃除焦慮的刺激物,如推理小說只會帶來短暫的興奮,對自我感受提升無助益,然而,用藝術、愛好則能感受心流。 主動式休閒與被動式休閒 心流活動開始前要花心思才能享受樂趣,如彈琴前要花半小時練習,精神疲憊只好轉作不有趣但能力所及的事。主動、社交式活動較易擁有心流,個人活動則較少。被動式休閒的份量要適當,如賭博最後連健康都賠了。常見的是孤獨、工作不順以被動式娛樂為休閒。 在娛樂中找心流 生產活動過於無聊,會用娛樂(人造刺激)取代之,「有些背景優秀的工程師選擇辭職,在餐廳洗一整個冬天的碗盤,只為了賺取一夏的攀岩費用。」,多數人喜歡將生活分為無趣的工作與一成不變的娛樂。 善用休閒時光 個人生活優劣取決閒暇時間的利用,要如何利用休閒時間呢?用休閒時光需付出工作般的才智,雖不輕鬆卻有助個人成長,「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研磨鏡片、試驗避雷針,也是基於個人興趣,而非工作需求;」,動用人類技能與耗能源活動(電視播放)之回饋沒差多少。 創造真正的快樂 在社會或個人層面休閒是因與果,社會生活落入俗套,休閒重要性增,過於倚重休閒,剩餘的精力不足應付將來的經濟挑戰,要如何避免失去生活意義的危險?解法是使工作與休閒娛樂一樣有趣,另一解法,使空閒時間成為心流時刻,不缺想像力與精力,人人都可是發明家。 應用 行動要點: 把興趣當工作。 興趣無法當工作時,空閒時間從事興趣並 產生心流 。 相關書籍 《 專注的快樂  》

快樂書單推薦

 《 專注的快樂  》 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培養自得其樂的性格 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空閒時感受心流 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提升生活品質

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投入的活

圖片
  在生活中找快樂我真的理解嗎?社群媒體能帶給我快樂,滑一下笑話圖會令我短暫笑一下,持續滑快樂會一直持續,這就是快樂嗎?米哈里‧契克森米哈賴著的《 專注的快樂 》為這個問題提供了答案,書中告訴我們內在的心流能帶來真正的快樂,如果你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,可以讀讀這本書。 心流,生命的高潮 在第一章「心流,生命的高潮」描述,生活的品質包含快樂與追求快樂做的事,追求快樂做的事是什麼呢?你會為自己設一個工作目標,動機是前往目標的驅動力,有內在動機,如覺得人在世上就是要學習各種知識以豐富自己的生活,有外在動機,如被父母念才讀書,有目標而非意圖(不具體,短期的念頭,不一定有清晰結果)才能塑造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。目標亦能決定自尊,自尊弱因目標定太高或成功次數太少。 注意力 情緒、目標、思考為影響注意力集中的三因子。學會集中注意力(為使思緒有秩序)以掌控精神投入思考(精神彙集過程),加上好惡的情緒參與,思考目標期待的結果(因果關聯)來使注意力專注在一個點上,像拿起放大鏡在灼熱的太陽下燃燒紙上的一個點。惡的情緒如討厭數學,縱使有學好數學的目標,精神也無法完全投入,總是分神想其他有趣的事,或花大量時間滑手機以逃避學數學帶來的痛苦。好的情緒如一行禪師在《 正念的奇蹟 》所言, 走在鄉間小道 ,保持心念在當下,「我在正念中踏下每一步,了知自己正行走在這美妙的大地上。 」,當我們在思考時看不見周圍的美麗風景,唯有放下思考把注意力轉移到眼前的花花世界,才能感受到活著的無上喜悅。 心流 心流即專注的快樂,一個特徵是即時反饋,讓人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以改進,如登山步步接近山頂,盡全力接受挑戰達到目標,有可能產生心流,但挑戰不能太難會生焦慮,不能太容易會生無趣。相同的概念出現在露西·喬·帕拉迪諾博士著的《 掌控注意力 》, 適度刺激(興奮)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 。在目標明確、能得即時反饋、挑戰與能力相當,能進入心流,會感覺自我意識不見,時間飛逝,沒有其他無關的念頭,不會感到快樂因那會令自己分神,完成任務後回顧時才會。人無須體驗心流也能感到快樂,如身體放鬆休息、看看社群媒體,這類快樂需藉助環境產生,無助個人意識的成長。 更愉悅的心流 學新技巧(提高挑戰難度)提高能力,能進入更愉悅的心流的心流狀態,如高難度令你焦慮,建議降低一點難度。 應用  本章討論心流需要有清晰的目標,立即的反饋,...

《正念的奇蹟 》讀書心得 - 培養創造力與洞察力

圖片
  去買糰子吃時,櫃檯結帳員機械式的刷條碼、找錢,頭一次都沒抬起來過,好似她已經成了,櫃檯這部巨大機器的一部分,讓我想到一行禪師寫的《 正念的奇蹟 》,正念是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,實相是事物真實的樣子(非主觀認定),即能感知當下事物真實的樣子,結帳員熟練的發現產品條碼的位置,拿起條碼機一刷,清楚地點收客人繳的錢,再細心地把找的錢交給客人,是屬於結帳員的正念,不過臉上沒有笑容,多了一份冷漠。 奇蹟就是在大地上走 書中第二章「奇蹟就是在大地上走」提到,一行禪師走在鄉間小路對自己說:「我正走在鄉間小路」,保持心念但不機械式重複,機械思考是正念的對立,若能如此會覺得每一步都是奇蹟,世界是無上美好。 應用 就跟在 《馴服你的腦中野獸 》讀書心得 - 設定目標以提升專注力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把任務轉成提問句一樣,寫下的任務,它不屬於任何人、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,直到將它轉為提問句後就有了歸屬,於是我們能將注意力放在那個未來的當下,不再疑惑任務要哪時做,因此寫下提問句是將心念轉為現實的字句,心念也能保持在心中,如一行禪師散步時所為,然而我們的任務太多了,無法全都保存在心中,要寫出來轉存在紙上,並隨時提醒自己下一個任務是什麼,將下一個任務的提問句載入腦中,我們就能心無旁騖的將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當下這個任務上了。行動要點: - 常存心念,注意當下的美好(有什麼幸福、感恩?) 相關書籍 《 正念的奇蹟 》

《奇特的一生 》讀書心得 - 精確感知時間

圖片
 科技進步誕生各種交通工具,無論飛機、火車都為了節省人們的時間,人們有大把時間用於生活了嗎?沒有,大部分都人時間都浪費,沒有幹正事。如我就喜歡玩手機 老虎機 ,這邊拉一下臉書老虎機的拉霸,那邊拉一下YouTube 老虎機的拉霸,每每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出現,就像機台捲軸出現777一樣興奮,不知不覺時間過了一大半。我在想有什麼不浪費時間的方法,記得歷史上有位昆蟲學家叫柳比歇夫,一生出過70餘部學術著作,如此多產對於時間一定有獨到的管理法,他的《 奇特的一生 》就是留給後人的時間管理啟示。 時間本質 「噢,路齊利,一切都不是我們的,而是別人的,只有時間是我們自己的財產,」賽納卡寫道,時間雖然是自己的,但如沒 有自己去安排,就由別人來替你安排 。如果時間能儲存很方便,閒的時候把時間存起來,到了要花時間時才把它倒出來,別人時間花完,也能借他們用。但時間不是這樣運作的,無論閒或沒閒都得花。 如何感知時間 第五章提及如何精確感知時間 「除了工作,休息、看報紙、散步等所有活動花費的時間,柳比歇夫都記錄在日記中。」,每天結算自己度過的時間。 「透過記錄,柳比歇夫形成了獨特的感知時間的方法,不需要鐘錶,他也能準確估計時間過去了多久。」 「通過時間統計法,柳比歇夫能準確估算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,從而合理安排工作計畫。」,所以能預排下個月的時間,安排好每個小時。 論文的最後一夜寫論文的成本如下: 準備10小時 寫20小時 共費30小時 共?天?年?月?日 應用 總結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,就是每日結算自己的時間花費,藉此感知流逝的時間,並能對未來任務的時間花費做合理的估算,任務的計畫可參考 《馴服你的腦中野獸 》讀書心得 - 設定目標以提升專注力 裡面有詳盡的步驟。下面整理行動要點: 每天結算自己的時間花費。 據過去時間花費,合理安排計畫任務。 相關書籍 《 奇特的一生  》

《馴服你的腦中野獸 》讀書心得 - 設定目標以提升專注力

圖片
我常不小心玩手機遊戲,後來發現時間花掉一大半,書架上看到一本沒讀過的書,書名是《 馴服你的腦中野獸:提高專註力的365天超實用練習 》,好奇什麼是野獸?野獸等於本能,馴獸師是理性,很有趣的比喻。書中鈴木祐教我們如何提升專注力,若你還為無法多產煩惱可以一讀。 獲得回報的預感 第二章獲得回報的預感,這裡以遊戲舉例分析我們為何對遊戲上癮,遊戲 被設計能產生「差一點能贏」的近失效應 (near misses),在《 操控:數字世界如何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情感》這本書也有提過,近失效應即獲得回報的預感,利用獲得回報的預感能讓我們對工作上癮,首先要考慮增加回報預感到方法: - 難度適中才會集中注意力。 - 使用增加成就感的任務管理法。 增加成就感的任務管理法 1. 回報感覺計畫基本設定表 (1)目標:不能集中的任務中擇一重要的寫下。 (2)重要度檢查:寫完成上述任務之重要理由。 (3)具體想像:將(1)轉為更具體、易記內容,轉換注意不要用專業術語,不要用數字,如(1)每天健身(3)每天健身後像電影 魔鬼終結者 的阿諾一樣健壯。可以想成把自己裝進一個預期更好狀態的模子。 (4)反向規劃:設最終目標前需完成的子目標與其日期,如「反向規劃 3個月後累計跑100千米→1個月後累計跑25千米→14天後累計跑10千米」,子目標一般設3-5個,最終目標>=1年每隔2-3月設一子目標。 (5)每日任務設定:反向規劃考慮要完成每個子目標,需進行的每日任務。如「子目標 14天後累計跑10千米,每日任務 在跑步機上跑1千米」,目標細分原則,能在數分到一小時內完成。適情況定期修改。 2. 回報感覺計畫 實踐設定表 (1)每日任務選擇:從基本設定表中的每日任務擇3-5個任務。 (2)對比目標與障礙:寫完成每日任務可能出現之問題(心理對比原則:完成任務須想完成後會怎樣美好,與執行期間會遇到的障礙)。 (3)克服障礙的對策:寫出上述問題對策,以加強心理對比,並得到解問題的成就感(類似解遊戲大關前的小關卡)。 (4)提問:對(1)的每日任務提問(使用問題執行效應,疑問句比陳述句更有影響力能對抗拖延),如每日任務 跑2千米,提問 鈴木一郎下午7點在健身房跑2公里嗎?提問格式為[名字]在[時間]在[地點]執行[每日任務]嗎? (5)現實想像:想像完成(4)提問前的過程,如提問 鈴木一郎下午7點在健身房跑2公里嗎...

商業理財書單推薦

 《 精要主義: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  》( 心得 ) 《 你可以改變別人:《華爾街日報》《紐約時報》長銷百萬作家,讓每個人不知不覺照你的心意做  》( 心得 )

《精要主義: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》讀書心得 - 做的少又做的好

圖片
我常覺得很混亂,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,每件事都想做好,最後讓身體疲憊不堪,我想格雷戈·麥吉沃恩著的《 精要主義: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 》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示,書中描述精要主義的意義在事情做的少但不降低其品質,如果不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,它將任由別人安排。 如何做少事? 要知道拒絕不會受懲罰,接受不會受獎賞。在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我們都患了決定疲勞,即要做的決定越多,越難將重要之事挑選出來,導致決定的品質越差( 拯救手機腦 - 光是連結就會讓人分神 )。  所以作者歸納出精要主義方法的三步驟來應對這種情況 探索: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,如問喜歡那件衣服嗎?不問以後有沒有機會穿到。 排除:擺脫無意義的多數,積極的淘汰它們。「彼得·德魯克曾說:“說‘不’可以讓人變得高效,因為說‘不’的人會說‘這不是我的事’。”」 執行: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,如經常整理以保持衣櫃整潔。 精要主義的核心思維模式 1. 模式一選擇,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 不加思考的努力等於習得性無助,如努力學數學成績卻不好,因此習得努力無用。 無視拒絕帶來的「失落感」。 選擇能力只會被遺忘,所以應高度重視選擇能力,它的存在獨立於其他任何事物、任何人及任何力量。 2. 模式二甄別,無意義的多數與有意義的少數 更多努力不一定能帶來更多收穫,「更少,但更好」可以。華倫巴菲特說他和他的公司只做相對較少的投資,並且會長時間地保持。 精要主義認為幾乎一切都不重要 掃描環境,尋找重要的少數,淘汰不重要的多數。 拒絕好機會,擁抱真正的契機。 3. 模式三取捨,我要的究竟是什麼 有所取,必要有所捨。審視每個機會,如對努力要實現的最終結果沒有太多貢獻,就不會做那麼多不同的事情。 在關鍵性策略領域,做出理智、謹慎的權衡取捨。 強迫自己權衡兩者,並策略性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。 應用 精要主義的核心思維模式簡單一句話說,就是面對多種選擇,選出對自己有利的那個。當為很多事情感到煩躁不安時,何不寫下那些讓你煩躁不安的事,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,再一件一件解決。把煩惱倒出來,腦袋空空的自然平靜,平靜的心更能集中精神,專注在判斷紙上的事情熟輕孰重。整理下面的行動要點: 要做的事情列在紙上。 判斷優先順序及哪些可不做。 更具體的做法可以參考 《馴服你的腦中野獸 》讀書心得 - 設定目標以提升專注力 。 相關書籍 《 精要主義:...

《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 》讀書心得 - 保持專注迎向美好人生

圖片
  《 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?:日本外科權威南雲醫師教你強化專注力的60個習慣 》本書由外科醫師南雲吉則著,教我們如何如何保持專注力,克服障礙迎向更美好的人生。 控制腦部,全神貫注 第5章 提到控制腦部,全神貫注。 工作時不顧慮太多,靠反射動作就能提高專注力。 反覆練習將「腦部記憶」轉換成「身體記憶」。(紋狀體幫助我們將重複練習的行為內化為自動化技能,形成穩定的身體記憶。 多工時資訊會送錯至紋狀體 ) 生活單純化少煩惱與出錯,能把更多心力放該作的事,單純化如總穿同一套衣服、搭同一班車。 為免出錯出聲確認,有助專注在該件事物,如出門出聲確認錢包、鑰匙、手機。 興奮(給獎勵)有助全神灌注,如讀完一本書,請自己吃一頓牛排。 壓力有兩種,優質壓力,熱情、挑戰能提升專注力。惡性壓力,過勞、難受。(要提升專注力就給自己優質壓力。) 攻擊無益,失敗當養分。 堅信自己能辦到,不管別人說什麼。 恐懼是腦袋捏造的,反駁就會消失。 應用 我常想如果能一直專注於一件事,一定能產出很多東西,所以我研究專注力是什麼,如《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? 》這本書所說,不多想的反射動作,比起考慮半天再去做還省時,書中有很多提升專注力的技巧。有些已經懂了,不過不知道為什麼,如出門出聲確認錢包、鑰匙、手機,可在書中找到答案。整理行動要點如下: 訓練反射動作提升專注力。 生活單純化。 出聲確認。 給獎勵(熱情)有助全神灌注。 失敗當養分。 堅信自己能辦到,不管別人說什麼。 恐懼是腦袋捏造的,反駁就會消失。 相關書籍 《 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?:日本外科權威南雲醫師教你強化專注力的60個習慣 》

寫作書單推薦

《 666件可寫的事  》( 心得 )

學習方法書單推薦

《 全能學習法:什麼都能學什麼都能精  》( 心得 ) 《 學習腦,像訓練肌肉一樣訓練大腦  》( 心得 )

《掌控注意力:打敗分心與焦慮》讀書心得 - 了解你的注意力專區

圖片
  《 掌控注意力:打敗分心與焦慮 》本書由(美)露西·喬·帕拉迪諾博士著,教我們學習注意力管理的技巧,以讓生活更加美好。第一部份提及「 了解你的注意力專區 」,什麼是注意力專區?適度刺激(興奮)是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刻。感到興奮時,分泌腎上腺素多(感到無聊分泌少)。反過來,分泌腎上腺素多亦會感到興奮(分泌少感到無聊)。注意力與刺激關係能用倒U曲線表示,注意力專區就在倒U曲線中間的位置。 活動與注意力專區 每項活動都有自己的注意力專區。體力活動分泌腎上腺素多(拳擊多於網球,建築工人多於上班族)。而要控制注意力有兩個步驟: 1. 意識到自己不在注意力專區。 2. 經一定技巧重新返回注意力專區。 如何重返注意力專區? 多工(腦袋超速不適用)在動力不足時,增加新刺激會令你重返注意力專區,但要注意過度刺激陷入拖延,因大腦偏愛刺激,過度刺激後回到原來工作會覺得無聊,而繼續暴露在過度刺激下,導致原來的工作拖延。在開車時多工,注意力分散容易產生危險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注意力專區,當我們生氣時,腎上腺素增加,需讓心情平靜,以返回注意力專區。 應用 我一直都有注意力不集中問題,邊滑手機邊看電視,最後不記得電視在播什麼,剛好看到書架上有這本《 掌控注意力:打敗分心與焦慮 》,看書名似乎能解決我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。閱讀本章學到注意力與刺激的關係,當刺激適中能使注意力集中(位於注意力專區),當我們偏離注意力專區時,如何返回呢?刺激少(即沒動力)就增加刺激,刺激多(手機滑太久)就減少刺激。應用的部分,首先意識到自己在注意力專區外還是內,在外是在刺激少的還是刺激多的那邊,按照刺激多少調整,刺激多減少刺激,刺激少增加刺激,使注意力回到注意力專區。要點: 意識到自己在注意力專區外還是內。判斷方式,看自己的興奮值,興奮值適中在區內,興奮值少或過多則在區外。 在外是在刺激少的還是刺激多的那邊,按照刺激多少調整,刺激多減少刺激,刺激少增加刺激,使注意力回到注意力專區。 相關書籍 《 掌控注意力打敗分心與焦慮 》 《  我們為何無聊 》 《  拯救手機腦 》 《  操控:數字世界如何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情感 》 《  心理勵志書單推薦 》

《我們為何無聊》讀書心得 - 無聊的別名

圖片
  《 我們為何無聊 》這本書由(加)詹姆斯·丹克特與(加)約翰·D.伊斯特伍德合著,探討無聊是甚麼以及它的好處。第一章談到「無聊的別名」,無聊是什麼呢?無聊是對生活缺乏激情,其內涵是負向體驗、感覺空虛。 無聊從何來? 「利普斯則認為,無聊的產生源於一種衝突,即我們渴望“強烈的心理活動”,卻又無法受到刺激。」,無聊帶有不適感,即想要投入令人滿足的活動,卻又無能為力。 動物也會無聊嗎? 動物對於無聊的空虛感如何彌補?用吃的,在貧瘠環境則對新刺激敏感。刺激也不能太過,持續刺激到超出控制會令我們焦慮。動物需照自己意願參與世界與做出選擇,牠們會區分哪項活動更讓自己滿足,看重自由會被無聊所困,即環境阻止我們表達(或我們能做甚麼),無聊就產生了。 無聊的大腦會如何? 會期待能做些甚麼。無聊是驅動力,激勵我們去行動,「當我們想要投入精力卻無法做到時那種頭腦空空的感覺,就是無聊。」 無聊時腦袋發生什麼? 有兩個機制(無聊本身),其一、困在慾望迷局,想做甚麼又不想隨便都做會無聊。其二、頭腦空空也會無聊。 認知能力是否在某時發揮呢? 與兩因素有關「目前的活動需要花費多少認知能力,以及我們選擇投入多少認知能力在當下的任務。」,認知資源未被完全利用會感到無聊。而怎麼判斷我們正處于無聊的狀態呢?有四個跡象可以判斷, (1)時間變得漫長。 (2)難以集中精神。 (3)手上做任何事變得沒意義。 (4)無聊是沒精打采和焦躁不安的結合。 應用 為何我讀這本書呢?無聊時常從口袋翻出手機來玩,已經變成一種反射動作,就如聽到小姪子叫著:「我好無聊。」,趕快去拿拼圖地墊起來玩,獲得一種暫時的滿足感。只是暫時倒還好,過多會讓我感到噁心,或已經無法滿足,在玩 老虎機應用程式 的拉桿多次,愉悅的感覺下降了,因為「 持續刺激到超出控制會令我們焦慮 。」。那麼無聊時該怎麼辦呢?我覺得可以寫下腦袋裡面蹦出的想法,沒有想法也沒關係,紀錄下周圍的環境,聽到的聲音,讓行動帶領你到想做一件事的感覺。為避免認知能力未完全利用感到無聊,可以讀一本感興趣的書學習新知識。行動要點: 無聊時,寫下腦袋裡面蹦出的想法,沒有想法也沒關係,紀錄下周圍的環境,聽到的聲音,讓行動帶領你到想做一件事的感覺。 為避免認知能力未完全利用感到無聊,可以讀一本感興趣的書學習新知識。 註:認知能力就是思考、記憶、學新知與解問題之能力。 相關書籍 《 ...

《 操控:數字世界如何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情感》讀書心得 - 手機是人類新的斯金纳箱

圖片
 註:斯金纳箱由行為心理學家 B.F.斯金納(B.F. Skinner) 設計的一種行為實驗裝置,用於研究動物行為如何受到操作性條件反射(Operant Conditioning)的影響。 《 操控:數字世界如何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情感 》這本書由(以色列)利拉斯·馬加利特博士作,博士的研究是如何讓人掏錢,那真的和讓人感興趣,怎樣的數位世界能讓螢幕前的人們花更多錢,了解其中的原理能讓我們知道如何克制與防禦。在第十五章提及「 手機是人類新的斯金纳箱 」,為何人們喜歡在手機上虛度時光?與此現象類似的是,老虎機(隨機獎勵機制)讓人進入一種自我鼓勵重複行為的狀態,因機器被設計能產生「差一點能贏」的近失效應(near misses),實際上是為賭場贏得更多利潤,近失效應令賭徒沉浸在無我的「能贏感」世界,忘記時間、空間與疼痛。賭場被設計為無窗無時鐘,讓人們無法意識到時間的流逝,應用程式也讓人們失去時間感,藉由取消結束提醒、「無限滾動」的頁面,結束提醒與生理密切相關,如滑手機忘記睡覺,因沒注意到窗外天色已暗(結束提醒),是睡覺時間了。 如何讓人對遊戲上癮? 經強化、不斷變化的獎勵模式、取消結束提醒的、極端化和誇張化,極端化和誇張化目的為保持注意力。「多巴胺的作用是幫助人們辨識模式和模型,期望是它運作的關鍵,它無法區分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。」,這裡討論的遊戲有兩類,角色遊戲與休閒遊戲,角色遊戲如 勇者鬥惡龍 ,為逃避對生活的不滿,獲得無法預測的立即獎勵之成功體驗、幻想世界的滿足感、近失效應。匹配的休閒遊戲如 糖果傳奇 ,為逃避現實、尋求深入的滿足、享受情緒波動與釋放壓力,其重複的行為因,多巴胺據過去經驗而創造的行為模式,獎勵越讓人意想不到越愉悅。長期玩遊戲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,且要玩更多的遊戲才能獲得相同的滿足感,因為已經習慣了滿足感會降低,之後如想克制玩遊戲,會生負面情緒。 手機如何影響兒童? 幼兒(0-3歲)缺失對物理世界的認知,可能導致估算物體體積與重量的能力受損。 多工可能導致注意力缺陷。 親子共讀時,孩子要將聲音加工為文字,腦海形成畫面與角色(發展創造力)。而在手機投喂孩子時,這個過程不會發生。 練習與人交往,溝通透過強化與獎勵獲得,需到戶外與他人多多互動。 數位環境長大易沉迷,當課堂無法快進或後退,孩子可能覺得上課沒意思。 觸摸阻礙了解世界,與學習注意、交際等能力。 兩...

心理勵志書單推薦

《 拯救手機腦 》( 心得 ) 《 操控:數字世界如何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情感 》( 心得 ) 《 我們為何無聊 》( 心得 ) 《 掌控注意力:打敗分心與焦慮 》( 心得 ) 《 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?:日本外科權威南雲醫師教你強化專注力的60個習慣  》( 心得 ) 《 馴服你的腦中野獸:提高專註力的365天超實用練習 》( 心得 ) 《 奇特的一生  》( 心得 ) 《 正念的奇蹟  》( 心得 ) 《  專注的快樂 》( 心得 )  《 100天變成晨型人的方法 》( 心得 ) 《 Rewire-神經可塑性: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,終結焦慮、恐慌和憂鬱,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 》( 心得 )

《 拯救手機腦 》讀書心得 - 注意力是珍貴寶物

圖片
  《 拯救手機腦  》是安德斯・韓森寫的一本書,書中提及數位科技對人的影響及如何應對,在第四章專注力說到「 手寫筆記學習效果超過電腦。 」,學生帶筆電上課,筆電後面連的是網際網路,在各個連結間跳躍給人很爽快的感覺,就跟腦袋裡面蹦出各種想法一樣。在連網的筆電上做筆記就有這種感覺,有個問題不明白就連網找答案,找著找著就忘了自己在找什麼。手寫筆記則沒這毛病,遇上問題搜尋自己腦裡面的知識庫推理,找不到答案先記下,日後在上網找答案,它講究的是先預測答案,而筆電筆記是立刻給你答案,因此手寫筆記鍛鍊你的預測力,筆電筆記為的是看了理解明白了,就跟網路上的知識一樣,不用去記它,忘記下次再查筆記就好了。 手寫筆記資訊要先經過處裡。 筆電筆記可以把老師上課的音檔轉為文字後,我們閱讀文字時再加上自己的註解,做筆記真的好簡單。而手寫筆記要把老師的話概括為一句話,因為手寫速度慢跟不上老師說話的速度,並決定哪些重點要記哪些不用記,所以手寫筆記訓練概括力、判斷重點的能力。 構建長期記憶需要專注力。 一直滑手機讓新資訊佔滿整個工作記憶,會影響原本專注的事情,邊滑手機邊做事需要切換時間,工作時間拉長(工作時間=滑手機時間+工作切換時間+真正工作時間),而且理解力會變差,理解一樣東西需要調用長期記憶到工作記憶,但工作記憶被新資訊佔滿,需先將新資訊刪除後,再將長期記憶的知識載入到工作記憶,經過一串步驟才能理解,所以理解效率低下。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也很簡單,讓工作時間等於真正的工作時間就行了,劃定一段時間,只能工作不能做其他事。 腦袋最愛走捷徑。 建構記憶需耗能量,如果知道文件會存到電腦裡,就只會記憶儲存文件的資料夾位置,而不記得文件內容。是以要記住文件內容,只要把文件刪除就好了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記憶位置=知道文件會存至電腦,記憶內容=刪除文件。 人類必須具備知識,藉此才能與社會有所連結、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辨別詳查資訊的正確性。 這邊的知識指存在長期記憶裡的知識,知識(不會忘記,隨時可調用)=自身體驗+資訊,從Google 找到的是資訊,無法成為知識,因為我們從未體驗。一個成為知識的例子,參觀畫展時為米開朗基羅的「最後的審判」感到驚嘆,兩大巨人的指尖將要碰觸火花的微妙感,有技巧的留白讓觀畫者充滿無盡想像! 對周遭漠不關心 手機放在桌上會令彼此感到煩躁,專注力會被引導到那裡,忘記彼此的存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