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Rewire-神經可塑性 》讀書心得 - 萬事皆可塑造
今天繼續甩培根上冰淇淋,在就差一點的時候培根滑下去了,我不禁對培根說:「培根,再堅持一下,等拍照完在滑下去。」,再不斷用培根拍打冰淇淋下,培根冰淇淋已經成為我每日的早餐,心裡萌生一個念頭,是「我在玩培根,還是培根在玩我?」。記得在妮可.維諾拉寫的《Rewire-神經可塑性: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,終結焦慮、恐慌和憂鬱,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 》中提到,行為的塑造是由,周圍環境影響,或者由自己重複輸入負面的思考。因此我推理出是培根影響我,它的焦香滑順讓我一次又一次的甩,甩破天際甩出宇宙,培根在我腦中植入「培根甩」的程式,只要一被打開培根遊戲APP,我的手腳就被控制,為了甩出宇宙貢獻自己的努力。
神經可塑性
在神經科學領域中,人的行為是可能改變的,因為神經可塑性,兩神經元在傳遞訊息,當傳遞次數越多時,路徑越強,突觸被強化,最後變成自動反應。人腦要運作良好需軟體與硬體的配合,軟體是個性、心理健康,能改變軟體藉由對自己說自我故事(如何看待自己),以驅動自動反應(automatic reaction),並能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。硬體是大腦,要有充足的睡眠與運動,大腦才有足夠的電力應付日常需求。
人格發展關鍵期
每個關鍵期都有其發展的能力,而大腦大部分能力可塑,不受關鍵期限制。兒童有發展可塑期,大腦與環境交互自我塑造,不做評斷的吸收周圍的觀察性知識為兒童獨具,如學語言很容易。而成人可塑性,需要很大努力,對於學語言要記單字及發音。
心理捷思法(mental heuristics)
大腦愛走捷徑,成人學東西要確認什麼重要,要改變或學什麼,定期注意舊習慣並重複新習慣,經過66天形成自動行為。
應用
關於習慣的改變,下列整理出行動步驟:
- 寫下自己的壞習慣。
- 從中挑選能最大提升自己生活品質的習慣。
- 寫下要取代之的新習慣。
- 每日做習慣紀錄,思考哪裡需要改進的,持續新習慣66天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