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精要主義: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》讀書心得 - 做的少又做的好



我常覺得很混亂,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,每件事都想做好,最後讓身體疲憊不堪,我想格雷戈·麥吉沃恩著的《精要主義: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》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啟示,書中描述精要主義的意義在事情做的少但不降低其品質,如果不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,它將任由別人安排。

如何做少事?

要知道拒絕不會受懲罰,接受不會受獎賞。在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我們都患了決定疲勞,即要做的決定越多,越難將重要之事挑選出來,導致決定的品質越差(拯救手機腦 - 光是連結就會讓人分神)。 

所以作者歸納出精要主義方法的三步驟來應對這種情況

  • 探索: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,如問喜歡那件衣服嗎?不問以後有沒有機會穿到。
  • 排除:擺脫無意義的多數,積極的淘汰它們。「彼得·德魯克曾說:“說‘不’可以讓人變得高效,因為說‘不’的人會說‘這不是我的事’。”」
  • 執行: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,如經常整理以保持衣櫃整潔。


精要主義的核心思維模式

1. 模式一選擇,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

  • 不加思考的努力等於習得性無助,如努力學數學成績卻不好,因此習得努力無用。
  • 無視拒絕帶來的「失落感」。
  • 選擇能力只會被遺忘,所以應高度重視選擇能力,它的存在獨立於其他任何事物、任何人及任何力量。


2. 模式二甄別,無意義的多數與有意義的少數

  • 更多努力不一定能帶來更多收穫,「更少,但更好」可以。華倫巴菲特說他和他的公司只做相對較少的投資,並且會長時間地保持。
  • 精要主義認為幾乎一切都不重要
  • 掃描環境,尋找重要的少數,淘汰不重要的多數。
  • 拒絕好機會,擁抱真正的契機。


3. 模式三取捨,我要的究竟是什麼

  • 有所取,必要有所捨。審視每個機會,如對努力要實現的最終結果沒有太多貢獻,就不會做那麼多不同的事情。
  • 在關鍵性策略領域,做出理智、謹慎的權衡取捨。
  • 強迫自己權衡兩者,並策略性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。


應用

精要主義的核心思維模式簡單一句話說,就是面對多種選擇,選出對自己有利的那個。當為很多事情感到煩躁不安時,何不寫下那些讓你煩躁不安的事,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,再一件一件解決。把煩惱倒出來,腦袋空空的自然平靜,平靜的心更能集中精神,專注在判斷紙上的事情熟輕孰重。整理下面的行動要點:

  1. 要做的事情列在紙上。
  2. 判斷優先順序及哪些可不做。

相關書籍
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《 拯救手機腦 》讀書心得 - 注意力是珍貴寶物

《學習腦,像訓練肌肉一樣訓練大腦》讀書心得 - 挑戰學習極限

《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 》讀書心得 - 保持專注迎向美好人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