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專注的快樂》讀書心得 - 如何提升生活品質

 習慣了一成不變的生活,立志成為甩培根大師,天天甩培根(培根遊戲),總甩不到正確的位置很挫折,終於甩到顯微鏡下,發一個截圖分享讓大家知道我很厲害,能把培根甩到顯微鏡下面,覺得無聊尋找新刺激,滑Instagram 看izakayayaduki 發什麼新片,每天做這些同樣的事是我的生活品質,就像在設計自己的人生遊戲一樣,為什麼要設計得那麼無聊?怎樣設計的有聊呢,米哈里‧契克森米哈賴的《  專注的快樂》第二章「不同的活動,相異的感受」給了我們提示。


改變生活品質是注意每天做的事,體驗不同活動之感受。所有活動都具正反兩面,少量即能改善生活品質如飲食,數量越多報酬越低,如飲食多餐感覺沒那麼新鮮了。


規劃生活,獲最佳體驗

改善生活品質方法,規劃日常活動從中獲得有助益的體驗。不明自己喜歡生活哪部分,可每晚回顧當天活動,或藉日記清查,並增加高分活動減少低分。日常律動有時孤獨有時群聚,獨處時多數人不快樂。


重視人際互動

貧窮等資源少的人,孤獨時易生沮喪念頭,有人相伴或全心投入一件事才會變得健康。身旁有人聽訴苦,給情感支持,能提高生活品質,有五位朋友快樂比例高,快樂體驗的程度為朋友>家人>獨處。不同場合也會影響快樂程度,如成人工作專一,在家較快樂。家人間互動體驗因對象而異,如父親有正面情緒在於子女相處時。在人際關系花精力有效改善生活品質,要想成長找能提供意見、有智慧的人,忍受孤獨長遠看是個有用的技巧。


環境影響情緒

場地能影響一個人的感受,如開車需全神貫注也是聚會場所,在家家人各有房間,外出才會一起聊天。房間依照活動目的有不同清晰特色,如男性在地下室做點事或休息心情好,女性在浴室及廚房能遠離家人召喚,男人樂於烹煮因隨興所至。合宜的環境能帶來靈感,提升體驗品質要素,活動類別、友伴、環境。


了解自己的生物周期

人的感受早晚變化大,情緒低點在早餐與深夜,情緒高點在進餐時與下午。變化最大在放學或下班。感受跟個人計畫有關,如週日排活動可能是一週興奮時刻。獨自一人可能有生理痛,要投入其他事物以轉移不適。藉由自我檢討或試驗,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物鐘,如提早起床等,找最佳組合。


注意做事的方法

生活品質取決於做事的方法,注意每天所作之事,體驗不同活動、場合、時段及同伴情況下的感受,試驗以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做事方式。


應用

本章行動要點

  • 每晚回顧當天活動,依照興奮程度給活動評分,下次增加高分活動,也可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物鐘。(注意每天所作之事,體驗不同活動、場合、時段及同伴情況下的感受)。昆蟲學家柳比歇夫也有每日回顧的動作,與這邊每日回顧的差異是,這邊有對活動做評分,柳比歇夫對於活動是記錄其花費的時間成本,由此得知真正用於生產的時間,避免時間的浪費。
  • 忍受孤獨
  • 要想成長找能提供意見、有智慧的人
  • 禮拜天安排活動,創造自己的興奮時刻。


相關書籍
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《 拯救手機腦 》讀書心得 - 注意力是珍貴寶物

《 操控:數字世界如何左右我們的行為和情感》讀書心得 - 手機是人類新的斯金纳箱

《為什麼一流人才的專注力能持續一整天 》讀書心得 - 保持專注迎向美好人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