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 拯救手機腦 》讀書心得 - 注意力是珍貴寶物
《 拯救手機腦 》是安德斯・韓森寫的一本書,書中提及數位科技對人的影響及如何應對,在第四章專注力說到「 手寫筆記學習效果超過電腦。 」,學生帶筆電上課,筆電後面連的是網際網路,在各個連結間跳躍給人很爽快的感覺,就跟腦袋裡面蹦出各種想法一樣。在連網的筆電上做筆記就有這種感覺,有個問題不明白就連網找答案,找著找著就忘了自己在找什麼。手寫筆記則沒這毛病,遇上問題搜尋自己腦裡面的知識庫推理,找不到答案先記下,日後在上網找答案,它講究的是先預測答案,而筆電筆記是立刻給你答案,因此手寫筆記鍛鍊你的預測力,筆電筆記為的是看了理解明白了,就跟網路上的知識一樣,不用去記它,忘記下次再查筆記就好了。 手寫筆記資訊要先經過處裡。 筆電筆記可以把老師上課的音檔轉為文字後,我們閱讀文字時再加上自己的註解,做筆記真的好簡單。而手寫筆記要把老師的話概括為一句話,因為手寫速度慢跟不上老師說話的速度,並決定哪些重點要記哪些不用記,所以手寫筆記訓練概括力、判斷重點的能力。 構建長期記憶需要專注力。 一直滑手機讓新資訊佔滿整個工作記憶,會影響原本專注的事情,邊滑手機邊做事需要切換時間,工作時間拉長(工作時間=滑手機時間+工作切換時間+真正工作時間),而且理解力會變差,理解一樣東西需要調用長期記憶到工作記憶,但工作記憶被新資訊佔滿,需先將新資訊刪除後,再將長期記憶的知識載入到工作記憶,經過一串步驟才能理解,所以理解效率低下。提高工作效率的辦法也很簡單,讓工作時間等於真正的工作時間就行了,劃定一段時間,只能工作不能做其他事。 腦袋最愛走捷徑。 建構記憶需耗能量,如果知道文件會存到電腦裡,就只會記憶儲存文件的資料夾位置,而不記得文件內容。是以要記住文件內容,只要把文件刪除就好了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記憶位置=知道文件會存至電腦,記憶內容=刪除文件。 人類必須具備知識,藉此才能與社會有所連結、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辨別詳查資訊的正確性。 這邊的知識指存在長期記憶裡的知識,知識(不會忘記,隨時可調用)=自身體驗+資訊,從Google 找到的是資訊,無法成為知識,因為我們從未體驗。一個成為知識的例子,參觀畫展時為米開朗基羅的「最後的審判」感到驚嘆,兩大巨人的指尖將要碰觸火花的微妙感,有技巧的留白讓觀畫者充滿無盡想像! 對周遭漠不關心 手機放在桌上會令彼此感到煩躁,專注力會被引導到那裡,忘記彼此的存...
留言
發佈留言